人的品格來自,對自然感悟的程度,在前面演講當中,曾經談到,人判斷大是大非,有三個標準,第一個標準,是以自然界的規律,作為標準,因為人只能使用規律,不能創造規律。第二,是以全人類的歷史經驗,所整理出來的常規常則。以這樣的常識來判斷,知識所產生的一些錯誤。第三,是以人性作標準。因為我們人的性有兩種,我們原來是萬物,跟動物一樣,但是我們還有人性的部份。動物的性,就像告子跟孟子辯論的時候,告子所說,啊,食、色、性也,這的確也是一種性,不過這是動物性。動物早上起來,就整天都在找吃的東西,因為不吃,死,所以一定要食,可是還有一個,就是要交配,沒有交配,就沒有後代,所以叫食、色、性也。
但是人,推動整個人類歷史文化往前進的,是基於人性有三個特質,這三個特質一個叫求真、一個叫求善、一個叫求美,真就是想要了解大自然,究竟自然界是怎麼一回事。所以我們的祖先,也就想要了解自然界的奧妙,然後把這些奧妙的規律,運用在人的生活,這個是求真。那第二個呢,去求善。因為當人,有一種醒覺的能力,發現,人可以了解整個大千世界,自然界萬物的奧妙的規律,人就不願意再作動物,而願意要提升自己,從動物變成一個人,再從人變成一個君子,再從一個君子變成賢人,再從賢人變成聖人。其實佛家講一個和尚,到最後變菩薩,到最後變啊,這個大徹大悟的佛,他也是有,人的心靈層次的提升的無限性。只有人的心靈,可以有這種無限性,而眼睛、鼻子、嘴巴所對應的,多半是有限的。如果各位能夠了解這個道理,就知道人的這個心,可以感通自然界的萬物的規律。今天要跟各位講的,第一場的演講,上半場,講四個題目,第一個是仁,仁愛的仁,第二個是智慧的智,第三個勇敢的勇,第四個叫中庸。這四個題目在論語裡邊,可以說無所不在,是孔子思想的核心。精采的節目內容請鎖定華視教育文化頻道每週五下午4點到7點播出的《解開人生智慧的密碼 國學大師馬叔禮文化講座》。

馬叔禮講座大哉孔子論語

- 眾裡尋他千百度- 李鳳山師父平甩傳愛 2015-01-16
- 勿信偏方! 《健康最前線》教您正確減肥減重觀念 2015-01-16
- 「女女戀」李亮瑾色誘豬哥亮巴著那「根」不放 自曝拍戲站著睡著被播出糗翻天 2015-01-16
- 李姸憬虧媽結三次婚把扣達用完 乃哥緩頰「幫你把離婚扣達用完」 2015-01-16
- 徐乃麟備50萬出遊杜拜享天倫之樂 首次大展廚藝愛家好男人形象一覽無遺 2015-01-16
- 豬哥亮幽默喊話要江蕙把「封麥」兩字收回 2015-01-16